喪禮

(一)場地選擇

一般而言,喪禮場地的選擇,都市和鄉村舉行場地略有不同。居住於都市的人,因受限於場地和幫忙人手有限,往往在葬儀社的主導下,選擇殯儀館來舉行。

在鄉村則因用地較為寬敞,於自家門口庭院或附近空地,廣場皆可有所選擇,而且左鄰右舍、親朋好友也會主動前來幫忙,互助情形相當普遍感人,本鄉延至今日,情況仍大致如此。

(二)舉辦方式

至於死者哀榮,生者排場,全由家屬會商決定,或參考喪葬業者的意見,倚賴其專業,由其主導辦理。

通常得依喪家之社交情形,以舉行公奠禮或自由拈香兩種方式擇一來辦喪禮(晚近也有採混合式)前者場面較大,有關式場、陣頭、樂隊、公奠單位、主奠及與奠人員是不可或缺的;後者則相形簡略多了但不論採何種方式,都是按習俗奠拜過後,啟靈護棺,繞街而過,發引安葬,完成喪禮。

至於有一定名望的喪家或逝世的地方仕紳,都會有各界人士組成「治喪委員會」協助其處理治喪事宜。

(三)家奠

出山日,遺族在奠壇前備五牲行奠拜儀式,謂之「家奠」。不可稱「家祭」(除服之日始曰祭)。外家、女婿「僎牲醴」來奠死者,謂之「奠棺」,俗稱「起柴頭」。喪家須出來「跪接外家」。奠拜全程皆由「禮生」主導唱禮,一般以會寫讀祭文的知禮文人擔任「禮生」居多,輔佐者為「副禮生」,負責斟酒、遞接香枝、酒杯、奠品等協助禮生之工作。

本鄉依傳統舉行之「家奠」,例由孝男最先奠拜,其行跪拜禮之方式為:(一)三跪三拜→燒香(二)三跪三拜→奠酒40(三)三跪三拜→聽讀祭文、奉財帛等,(四)三跪三拜→禮畢平身。前行至案桌左側,備向外戚答禮。

孝男奠拜完後,依序由孝媳、孝女、孝孫(媳)、孝姪、女婿、孫婿、內親、宗親奠拜,若是母喪外家殿後奠拜,孝男要去跪請,然後是扛棺者,最後是朋友拈香,結束後再由死者配偶上香。由本地禮生主導,常見的順序則為;孝男(媳)未嫁女孫(媳)孫女(婿)曾孫玄孫等→孝男跪請外家→姻親→孝女(婿)→胞堂兄弟姊妹(與死者平輩)→胞堂侄輩→外甥→外侄→胞堂侄孫女(婿)→外孫→外曾孫→外玄孫

(四)公奠

家奠完畢,大都緊接著舉行「公奠」禮,務必依訃聞內所定時間進行。避免稱「告別式」(日語之稱),亦不可謂「公祭」41喪家通常會在家奠地點附近另外佈置一處大小不一的公奠場所;俾供機關團體,公私單位對死者行奠拜之禮。

式場內禮儀之進行大都由司儀來主導,輔設兩位襄儀,分站在案桌兩側協助,負責遞送及接回香枝、花圈、果品、酒杯、祭品等重複性工作。

公奠禮程序概略如后:司儀以麥克風報告○公(母)○○(老)先生或○(太)夫人公奠奠禮開始、奏哀樂、來賓請入席(座)、遺族就定位、哀樂止、請道士(尼姑)入場誦經、遺族上香、宗親會奠拜、各機關團體公奠(順序大致依層級高低安排),參加者需事先登記,並填好各該單位全銜和主奠者職稱姓名,及有無與奠者等簡要資料交給司儀經唱名按順序、分梯次至靈前上香、獻花、獻酒、獻果、讀奠文、無則免,再向死者遺像行三鞠躬禮,禮成、遺族答謝、奏哀樂。

司儀完成公奠禮後(讀唁文、唁電,無則免),再請長官或地方仕紳報告故人生平事略,然後由遺族代表致謝詞,接著自由拈香,未參加單位公奠之零星親友兩人併行為伍,排隊拈香行三鞠躬禮。

晚近由於交通方便,人際關係活絡,好日子撞期多,來奠者經常要趕場,所以往往公奠禮進行到後半段時,參加的人已走掉了大半,因此,有經驗的司儀會視情況,做彈性調整,將報告故人生平事略暨遺族代表致謝詞兩項目,提早至團體公奠之前進行,亦不失為權宜之策。

(五)點釘、啟靈

「點釘」又稱「安釘」,係指入殮後在靈柩四端各釘一長釘。而於出殯日另外再舉行點釘(安釘)儀式(在已封好柩之棺釘上點比一下)。象徵性的依福、祿、壽、全為之。最後輪到小釘(子孫釘),只要輕釘一下即可,然後由孝男咬起,連同削下的一小塊棺木,放在靈桌的香爐中,等到除靈時才一起火化。

 

點釘大都是請族長或年高德劭者(父喪)或母舅(母喪)執斧點釘。

由孝男著孝服捧桶盤(內置子孫釘、金斧、紅色、金紙),雙手高舉頭頂上。恭請點釘人行點釘禮。

點釘人執斧之前先唸:「手持斧頭,高高在上,持斧點釘,世代出丁」。

再邊點邊唸吉祥語:一點東方甲乙木,子孫代代居福祿。

二點南方丙丁火,子孫代代發傢伙。

三點西方庚辛金,子孫代代發萬金。

四點北方壬癸水,子孫代代大富貴。

五點中央戊己土,子孫壽元如彭祖。

每唸一句吉祥語,跪在天尾前之孝眷都要大聲回應:「有!」或「好」。

請外人點釘一定要給紅包,若是由外家點釘,則絕不可收紅包。

點燈過程須繞來繞去,由「釘」的人引導,其原則是除子孫釘外,不可繞過柩頭。

點釘完成後,在僧道(司功)及鐃鈸前導下,孝男舉幢旛,捧米斗(魂帛、香爐、孝杖置於內),孝眷緊隨之,依序繞柩三匝,以示哀傷難捨,柔腸寸斷。此舉稱為「旋棺」。之後孝女眷有在靈柩邊哭泣者,也有喪家請來「孝女」拿著麥克風,由電子琴花車下來,噗通一聲跪爬在地上,一邊唱「哭調仔」,又哭喊「阿娘」或「阿爸」爬行至靈柩前,撫柩痛哭,做悲痛狀,其哀哭之聲響徹雲霄,真可謂撼天地而泣鬼神。

這種「哭喪」的方式和做法有待商榷。俗語說:「請人哭無目屎」,這是低俗陋習,最好是免了吧!俟時辰到了,準備啟程前,土公即以「大龍」及「蜈蚣腳」等槓桿梱綁靈柩。抬柩者通常是八人或十二人或十六人,多則二十四人,以同姓之宗親為主,次為鄰居或他姓者互相幫忙,從前要事先以一段白布,邀請謂之「放白」,今改以香煙、毛巾替代。昔日孝女要在三七時辦桌宴請以謝之,今多數改以送紅包答謝。

靈柩起動之際,若係年輕男子喪偶,從前有「過番」42之俗,丈夫帶傘、提包袱、穿鞋,狀似出國打扮,使一人問他:「你要去那裡?」丈夫答稱:「要出國去」言畢,從棺上跳過,往前直走不可回頭,再由後門入屋,俗稱:「死人直」又曰騙「憨直」亡妻,便相信丈夫出國,未來丈夫若再續絃,才不會來糾纏。

(六)出殯行列

各種儀式完成後即可「發引」,也就是出葬行列開始起動行進的意思。

殯葬行列之規模可大可小,各種陣頭可多可少,端視實際情況決定,主要與死者之年歲、社會地位、家族大小有關、子孫之人脈亦是因素之一,以至於其場面有別,行列長短不一。本鄉昔日常見之陣容,其先後順序為:草龍、一對大燈(孝燈)、長婿放銀紙、擔上山牲醴、五彩旗、靈旌(銘旌)、輓聯、輓軸從前是一條輓聯、輓軸則是懸掛在竹梳上,使小孩舉至山上,其後又改為全部掛在橫竿上,今則數量多,一般是在公奠後就地火化或由車載上山在墓地邊火化。次為大鼓亭(費用由孝女出)、鑼鼓陣(北管)、西樂隊、花車、牽亡陣、魂轎、靈柩、孝男分別舉幡仔、捧斗、持孝杖緊隨柩,亦步亦趨;再為孝女眷;43最後為親友來賓。晚近社會風氣奢靡,時常可見車隊外,還有孝女白瓊、五子哭墓、三藏取經、山神土地,乃至電子琴花車大跳艷舞、白獅隊等。奢侈浪費、不倫不類,且與傳統禮節不符。實為智者所不取。

 


40 「奠酒」是向死者敬酒之意。

41「公祭」先聖先賢,對國家社會有功之人士始可用之。

42「過番」跳過棺材,因此有稱「跳棺」。

「番」即番邦,意指外國,亦謂出國之意。

43「孝女眷行列」出殯時,大宗族送葬人多者,以白布牽引,今有改用大繩索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m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