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一、社會生活型態變遷

社會生活文化,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,以及思想觀念的開放,不論是生活方式,或物質層面以及精神層面,多數已發生重大的變革。受都市流行風潮所及,加上交通的日漸便利,拉近了城鄉的差距。除了風花雪月的場所,鄉村無法企及於都市外,在其他生活方面已差別不大。

就以本鄉而言,已從封閉式的傳統農業社會,逐步演進至工商社會型態。昔日以農為主,賴以維生的方式,如今已演變成以農為輔,即使漁業的重要性亦不若從前了。風水輪流轉,真可說是不可同日而語,頗令一些日出而做、日沒而息,辛勤耕耘的老農友們,以及冒險犯難的漁撈前輩們嘆息不已。

由於經濟的轉型,家庭結構也產生重大的變化,由昔日的大家庭甚或大家族,而逐漸分散成為小家庭。其中尤以日常作息與家庭生活二方面的改變最為突出,有了顯著差異性的變化。

清末到日治時代乃至光復後,鄉民日常生活作息,大體上並無甚重大改變,工作習慣一如往昔。七、八○年代以來,先是工廠的興起,有夜班的工作人員;九○年代開始娛樂業、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進入本鄉,有日漸增多的鄉民夜間工作,白天休息,完全逆傳統的生活習慣。

在家庭生活結構方面,年青的鄉民多數往都會區任職或求發展,由於都市人稠,空間狹小,屋價昂貴,除非境優者,否則實無能力購買大宅,供全家族人同住。又年長之父母長輩習慣於鄉間,未必能適應都市喧囂之生活,且很多新世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媳婦,希望有完全的自由和隱私的生活,多半不願與公婆同住。因此大家庭組織逐漸被分解,小家庭制度於焉盛行,並蔚為風氣。

小家庭制度形成社會主流後,導致父權地位和孝道觀念逐漸式微,女性主義的抬頭,追求思想,身體的自主權。其結果是:一、離婚率與單親家庭成長快速。二、頂客族DinkDouble, Income No Kids)增多(即雙薪無子女者)。三、單身貴族或不婚者也在日增中。四、同居而不結婚與不婚生子女者,亦有增多的趨勢。五、夫妻間的忠誠度也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。衝擊的結果,不但大家庭制度瓦解,小家庭制度也面臨嚴重挑戰。

由於社會的變遷,以及思想觀念的開放,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雖未完全瓦解,卻正接受嚴酷的考驗,至於未來的發展如何,其命運實未可預測也。

二、粒粒皆辛苦-本鄉農耕之演進

早期活動於本鄉的平埔族,由於過著游耕的生活,又無相關史料記載其生活狀況,故乏善可陳,無法論述。

本鄉移民初來拓墾之始,完全以農耕為主,漁撈為輔,農、漁民之生活直接受限於陽光,季節及天候之影響。大部分的農民皆日出而作、日沒而息,生活簡樸單調,天黑-入夜即早早上床就寢。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,惟其勞逸多寡,端視季節性或天候而定。夏季因晝長,為農忙季節,工作時間延長,諸如插秧、除草、施肥、割稻、犁田等週而復始的工作,是與季節與天候爭時間,有時也有相當的壓力,如果碰到天公不作美,發生乾旱、風災或水災,農民更是叫苦連天,不但收成泡湯,還須額外增加不少工作負擔,例如到處尋找水源或引水灌溉;如遇水災,還須設法排水等等,是生存在一個相當艱苦而缺乏安全保障的環境中。

本鄉靠海的幾個漁村,同樣是面臨天候,海難及漁獲量不穩定等大難題下,過著既不安全又茫然無助的生活。付出了相當的勞力,卻不一定相對地求得溫飽,在那個時候(1800年代前後)是普遍存在的。人們相信「看天吃飯」這句話,鄉民也相當「認命」,安份勤奮的工作,過著清苦的日子。直到1850年左右,移民日多,勞力充足,墾殖收成增加,勉能溫飽,生活稍見改善。

至清朝中葉後,約莫在雍正、乾隆年代,金包里街上已聚居成市,少數商家,由於經濟較為活絡,日常生活顯然比農、漁民寬裕些。[1]

斯時農作物產主要以米、茶、落花生(土豆)、蕃薯為主,並飼養家禽,和豬、水牛等。

日治中期後,由於蓬萊米質地細黏,產量高,同受台人、日人之喜愛,因而逐漸推廣栽培,取代原有之在來米。蕃薯亦以香甜味較佳之新品種淘汰舊品種,幾經研究改良,發展成今日本鄉之「金甘藷」,早已馳名遠近。

台灣光復後不久,國府遷台,至五、六○年代,實施土地改革政策,許多佃農因耕者有其田、三七五減租而受惠,同時務農逐漸以農耕器械取代人獸力,產能大幅提升,是農業的黃金期。進入八、九○年代後,因蛻變至工商社會結構,農業則由盛而衰,形成今日多數鄉民以工商為主,務農為輔的生活型態了。


[1] 李鴻謀著,《北海萬金石》,頁57,10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m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