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山為北海岸交通樞杻,淡金、基金、陽金公路貫穿其間,農漁商發達。旖旎的海水浴場和青年活動中心頗受喜愛外,還有許多藝文特色值得深入尋幽訪勝一番。

金山是個文化悠久的老聚落;金包里街是目前北海之鄉僅存的清代老街,如果來到此地就不能錯過欣賞台灣傳統店屋建築,如古老的米店,中藥舖等,藉此回顧早年金山的興衰,發思古之幽情。亦由此了解本地的藝文概況。

金山溫泉系出名脈,不虞匱乏,有公共溫泉浴室,也有設備完善的溫泉健身中心可供各年齡層旅遊休閒活動的需求。

另外,廟宇建築、特產、小吃及奇特海景,也都是金山豐盛資源。

本地在漢人來台之前的3000年前,即有平埔族的蹤跡。[1]金山舊名「基巴里」,便是平埔族社名的譯音,乃「豐收」之意。後來,傳言在此地發現金礦;便以諧音「金包里」取代之。[2]現存的老街「金包里街」,便可證明它的悠久文化與淵源。日治時代,日人改稱為「金山」一直延續到今。[3]

金山,背山面海,由主要河川;磺溪所沖積而成的河口平原,就是這個聚落發展的重心,也是長期孕育文化的所在。

明鄭時期,已有軍隊來此屯墾。由大陸沿海的福建廣東之漢族移民來此開墾,應是在清康熙、雍正年間居多。特別是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聚居在金包里溪附近,形成「金包里街」;廣東人則散居在山區墾大荒。

金山後來遂成為漳州人的天下,在乾隆年間;閩粵人為爭土地械鬥,粵人大敗離去到石門三芝一帶。今天,在金包里頂街上市場邊,仍有一座奉祀漳州鄉土神「開漳聖王」的廣安宮,是以證明金山先民來自漳州的史實。[4]

在乾隆、嘉慶之後,本地的磺港、水尾港口漸成為貨船聚泊之地,金山終成為物產集散中心,商務往來頻繁,大量的漢移民如潮水般湧來,街集變成了村莊。

金山面海;海岸線長,因此漁業活動相當興盛。然而昔日交通不便,本地漁民辛苦捕獲漁產後,還得漏夜挑著魚蝦,步行磺溪東岸,翻山越嶺到陽明山的山仔后,再到台北大稻埕,趕早市販售,大家都稱這條路為「魚路」。[5]今天在陽明山擎天崗附近,仍能找到魚路的遺跡。如今這條古道是金山及台北地區,愛好登山、健行者的路線,也是緬懷先民蓽路藍縷,以啟山林的最佳去處。從中或能探尋前人文化傳承的脈動,所謂見微知著也。

日治時期,日人積極開採金山的硫磺礦、煤礦、鐵礦等,礦業盛況空前。然在光復後礦源開採殆盡,礦業逐漸式微。但是北部濱海公路與目前台二線的完工通車,以及金山青年活動中心、金寶山、法鼓山、朱銘美術館等,頗能吸引大量遊客的文教設施紛紛設立後,則又為金山帶來了一線契機。文化建設與活動重新燃起希望的曙光。

 


[1] 潘英編著,《臺灣平埔族史》(台北:南天書局,1996),頁70

[2] 劉宗丁,《北海岸風景區-自助旅遊導覽手冊》,(台北石門:北海岸風景區管理所,1997),頁19

[3] 李鴻謀著《金包里誌》,頁5

[4] 卓克華著,《金山小志》,頁378

[5] 涂麗娟、謝靖冠、林志峰、王志文編著,討海採硫話燭台,(台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1998),頁1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m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