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德宮從前稱王爺公廟,創始於清朝乾隆32年(1767年),延建於道光11年(1831年),存有道光辛卯年石碑乙座,因別稱三界公廟,故附近地名稱為三界壇。

該宮原係金山庄頂角字三界壇三十五番地,今之座落地址為本鄉三界村三界壇路72號。初創時,以茅草築壇為之,奉祀主神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合稱三官大帝,從祀為先天五谷先帝和後天五谷先帝。

由於神威顯赫,朝拜信眾日多,香火鼎盛,方圓數十公里內,「三界公」之名名聞遐邇。因長期保佑地方平安順事,村民為感念其德澤在信眾的決議下,改以土确建造成一棟三間的廟宇,經地方士紳大力支持,發動募款和善男信女踴躍捐輸下,建廟事項大有斬獲,餘額則用以購買鄰近水田、山林充作廟產。

日據時,因其宮殿寬敞,曾被借用開設金包里公學校三界壇分校,至今仍有分校所立紀念碑,碑上文字依然清晰可辨。

迨至民國48年,因廟宇年久失修,恐有傾塌之虞,鄉長李龍洲與仕紳籌劃重建廟宇,由時任代表會主席郭賢通發起籌募經費,成立改建委員會,公推其為主任委員,獲得三界、六股、清泉、萬壽、西湖、兩湖等村鄉民代表和村長支持,信眾紛紛響應,始克募足經費,委由建設課長林瑤晃負責規劃設計,將原土确材料淘汰,改建為三川式鋼筋磚造,並於新建廟宇完成後,更名為「聖德宮」。

 

至民國70年代後,台灣社會日趨富裕,人民所得增加,生活品質大幅提昇,信徒漸多,歷經數十寒暑,宮貌已顯然老舊,嗣經地方人士多次集會研商,議定陳坤先生為重建主任委員,禮聘專業名建築師李重耀教授精心設計,歷經二年施工建造,始於民國78年完成今日之宮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m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