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護宮位於金山鄉金包里街16號。初為先民墾荒時,奉祀天上聖母(即本廟開基金面大媽),鄉人慣稱「媽祖廟」。復於西元1809年(即清朝嘉慶14年)另尊金面媽祖(尊稱為金面二媽),神像由海上漂流至野柳海岸,被當地漁民發現,隨即迎回設草壇供祠,靈驗顯著,澤被四方,後經聖母指示,要建廟於金包里街。是時先賢黃士進捐獻廟地及水田山林以作廟產,同時地方人士發起籌募緣金,配合於嘉慶14年歲次己已建廟落成,命名為天后宮,始由野柳恭迎金面二媽神像,與開基金面大媽同時鎮座奉祀為主神,同祀玉皇大帝、神農大帝、觀音佛祖、關聖帝君、三教教主、瑤池金母、福德正神、水仙尊王等諸神佛。千里眼、順風耳二神將從祀之。同時為紀念先賢黃士進之大功德,設牌位於功德堂,永享香火,受後人崇仰。

天后宮爾後更名為慈護宮,為鄉民信仰之總根源,濟世佑民,保護航海、常有奇驗,遠近善男信女到此行香者,絡繹不絕,遇有廟會,更是人山人海,為本省北端最寬宏、莊嚴之廟宇,香火鼎盛,居民視為守護神,供奉十分虔誠。

3-1 慈護宮媽祖廟(李鴻謀拍攝)

至道光21年(1841年)重修,同治6年(1867年)大地靈,廟宇倒塌,同治12年(1873年)重建後,神威更為顯赫,至明治34年(1901年)由金包里堡下角庄眾弟子獻建前殿,萬里加投庄眾弟子獻建東廡,中股庄眾弟子獻建西廡,後殿則由頂角庄眾弟子捐建。明治36年(1903年)擴建完成。明治42年(1909年)將廟產媽祖山獻予金包里公學校為學林。

嗣後廟宇年久失修,於昭和10年(1935年)改建為宮殿式,新雕刻石龍柱,石龍楣琢成花鳥人物之壁飾及丹鳳屋頂,並改兩廊,粉刷前後殿,歷時二年餘才完成,金碧輝煌,美崙美奐。至民國40315日合併保安宮,成立管理委員會,專責管理兩宮廟務。民國43年政府實行耕者有其田,放領「媽祖田」予佃農。民國44年至58年間,陸續收購土地,擴大廟埕,舖設柏油,整修廟貌,增建崇聖亭,並投資改建保安宮。民國595月再重新翻修前殿,兩廊、屋頂舖蓋琉璃瓦。60年由地方士紳商賈樂捐,前後殿及兩廊重新油漆,添建拜亭,65年再建兩廡為鐘鼓樓,成為今貌,雖非原有質樸,但雕工細緻,莊嚴矗立,現廟內尚存有同治12年(1873年)之龍柱二,浮雕雅緻,分別為張廖簡三宗及郭姓弟子所獻。另有光緒元年(1875年)之對聯上書「慈眾人猶一人聖功昭宇宙、護弟子若赤子母德配乾坤」,乃蔡姓弟子敬獻。

延至民國7010月成立「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北縣金包里慈護宮董事會」。之後新建牌樓落成,民國76年於廟前側興建聖母大樓,至此,慈護宮廟貌壯觀,莊嚴肅穆,堪稱為北海岸最具歷史淵源和代表性的寺廟聖地。

近二十年來,慈護宮積極推行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工作,頗具成效,更於民國85年榮獲內政部及台灣省政府表揚為「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寺廟」。足見其遵循媽祖慈悲濟世精神,致力於造福社會、服務人群之宗旨,意義自是非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m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